.

难以磨灭的学术印记:

卡迪夫IAFL大会与伦敦恐袭


刘蔚铭

2005-7-18

[PDF文档下载]

[返回斋主简况首页]

 

2005年7月1日至4日,由国际法律语言学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orensic Linguists, IAFL)主办的第七届法律语言学双年会(7th Biennial Conference on Forensic Linguistics/Language and Law)在英国威尔士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顺利举行。作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法律语言学学术组织,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语言学、法学、司法实践等领域的知名学者,其会员遍布全球许多国家,在法律语言学、教育及跨学科应用方面研究得深入且广泛,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次会议延续了IAFL系列会议的高水准学术交流,为全球多个国家的学者搭建了法律语言学领域的国际交流平台,聚焦了该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

本次两年一度的学术会议,吸引了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约137名法律语言学学者,会议规模宏大,学术氛围浓厚。会议期间,笔者有幸与多位学者首次谋面:包括广外杜金榜教授,以及来自台湾的学者——国立政治大学语言学研究所胡碧婵博士、静宜大学Amy Wang博士。与杜金榜教授相识已久,国外有幸偶遇,同在异地深感亲切。 

会议进行期间,约有64名学者受邀进行了大会发言。经大会论文评议专家委员会的匿名评审,笔者与上述三位学者的论文均获录用,获得大会发言的机会。7月2日(星期六)17:00-17:30,笔者的论文“中国法官后语的言外与言后行为”于人文学院大楼(Humanities Building)203会议室宣读,主持人系美国执业律师Richard Creech先生。

本次大会是一次紧张活泼、紧凑务实、氛围友好以及关注现实的会议。与会学者在这样的会议上畅所欲言,纷纷对各国法律实践中出现的语言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试图从语言学理论角度解决这些问题,例如现行立法语言的可理解性问题、欧盟宪法术语之争的语言分析、日本商标侵权的语言分析、美国商标诉讼中语言学家作证的潜在风险、难民庇护寻求者的语言分析等等。他们深入探讨法律实践中的语言问题,展现了国际法律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在友好的学术氛围中,我国学者与该领域的知名学者,如Malcolm Coulthard, Peter M. Tiersma, John Gibbons, Roger Shuy, Carole Chaski, Janet Cotterill等,进行了沟通与交流,结识了新的学术界朋友,对外宣传了我国法律语言学的研究与发展。

7月1日晚7:30分,IAFL欢迎酒会在大学主楼举行。在欢迎酒会上,笔者与美国洛约拉法学院(Loyola Law School)的Peter M. Tiersma教授交流时,他说自己曾经还来过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校内的“外教楼”住过。这可真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7月2日晚7:30分,IAFL卡迪夫会议晚宴在阿伯代尔礼堂(Aberdare Hall)举行。晚宴上,与会学者欢聚一堂,氛围和谐融洽。美国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的Roger Shuy教授与笔者及杜老师同桌而坐。他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尤其喜欢与中国人交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们合影留念。

本次会议时间短暂,总共只有四天,但活动安排却非常充实。笔者经常晚上才返回住宿地,略作休整之后便倒头就睡。除常规学术研讨外,本次会议还设立了三个专题研讨会,分别是:1. 面向法学预科生的法律语言学研究;2. 面向普通民众的简明语言与透明法律体系;3. 难民庇护案件中的语言分析:法律语言学的一个新分支的界定。由此可知,IAFL官方明确提出,“难民庇护寻求者的语言分析”已经成为法律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此领域的一次大会发言中,笔者目睹了如下场景:学者们纷纷涌入会场,甚至有人因座位不足而坐在台阶上。他们围绕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发言,踊跃提问,热烈讨论,展现出极大的热情。同时,IAFL官方顺应这一趋势,安排了更多相关大会发言,充分体现了对该领域的重视。 

此外,会议期间还召开了国际法律语言学家协会(IAFL)全体会员大会,审议并通过了由Peter M. Tiersma教授起草并经多次修订的协会章程,顺利完成协会领导机构换届选举。Peter M. Tiersma教授与卡迪夫大学Janet Cotterill博士分别当选新一届协会主席与副主席。正如Janet Cotterill博士在会后电子邮件中所言:“作为国际法律语言学家协会的成员,我深感自豪。我认为,我们的研究领域未来非常光明。作为新任副主席,我希望与Peter M. Tiersma教授携手,共同做出应有的贡献。”大会闭幕后,新任主席Peter M. Tiersma教授通过电子邮件特向笔者致函,祝愿中国法律语言学研究取得丰硕进展!

国际法律语言学大会是一个无国界、充满友爱的大家庭。大会结束后,正值7月7日伦敦地铁和公交爆炸案发生。考虑到许多与会代表仍驻留在伦敦,大会组织者向所有参会代表发送了电子邮件,表达问候与平安祝愿。许多代表也通过邮件分享了各自的经历,并为所有代表送上祝福,希望大家一路平安。在互相关心、充满友爱的氛围中,所有代表最终都平安返回了各自的国家。

此时此刻,笔者正在游历充满历史韵味的伦敦,亲身经历了爆炸惨案,在异国他乡亲眼目睹了英国人的坚毅与默契。

2005年7月7日,伦敦恐怖惨案发生当日,笔者正准备动身前往牛津观光。在地铁车站口,看到有许多人匆匆步出车站,却无人进入。在售票窗口,笔者被告知所有地铁线路均已关闭,建议到不远处乘坐139路双层巴士。来到139路汽车站,发现乘车的人明显比平时多了许多,车上十分拥挤。由于地铁停运,许多人只能选择乘坐公交,导致公交车超负荷运行。奇怪的是,路上的汽车比平时少了许多,路过的巴士前面有的挂着“No Service”(暂停服务)的牌子。从巴士下车后,笔者发现通往火车站的道路崎岖难行、障碍重重。无奈之下,笔者只好步行穿越多处封锁路障,终于乘上火车。辗转两个多时辰后,于下午两点半才抵达牛津。

从牛津返回伦敦,出站时注意到,通往火车站的道路全部被封锁,火车站内也呈现出与往常截然不同的景象:大批警察出动,牵着大狼狗巡逻,他们怀中端着冲锋枪,局势显得十分紧张。

在伦敦街头,笔者遇到不少遇难者的家属;见到手持鲜花、一边行走一边哭泣的英国女孩;同时也注意到一些高级住宅区被黄色封锁带围了起来,显得格外冷清。这一切都令人痛心不已!回到房间后,笔者打开了电视机,屏幕上多是关于伦敦大爆炸的报道,自己仿佛也融入到了这种紧张的氛围之中。

笔者经常乘坐伦敦的双层巴士,幸运的是未在爆炸中遇难。有一次,从伦敦塔桥返回下榻旅馆时,地铁站刚刚发生意外。事后,许多道路被封锁,无论是乘坐公交还是地铁,都变得非常困难。所有汽车线路几乎全部停滞,连出租车也难觅踪影,地铁更是成为重点管控对象。

英国人坚毅的性格令人钦佩,他们的凝聚力也令人羡慕。面对伦敦大爆炸,他们内心虽然痛苦,但没有人将这一事件当作谈资或话题。他们似乎都在默默地互相配合,生活一切如常:正常上班、正常下班。没有地铁就坐汽车,没有汽车就坐出租车,或者自己开车。他们仿佛没有受到爆炸案的任何影响。正如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在电视讲话中所言:'…they should not and must not succeed'——恐怖分子的图谋绝无可能得逞。必须挫败他们通过暴力制造恐慌、分裂社会的阴谋。这是对暴行的最有力回击。

此次爆炸案导致52名平民不幸罹难,700余人受伤。逝者无辜,其生命不应沦为恐怖分子达成政治目的的工具。在此,谨向伦敦恐袭遇难者致哀。

2005年7月9日,笔者准备乘机返回国内。从伦敦市区启程时发现,虽部分地铁已恢复通行,但各区间仅能分段衔接,无法贯通全程。受此影响,就会频繁更换地铁线路,由此折返绕行,耗时耗力,最终延误乘机。好在一名地铁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在非常时期地铁不能直达西斯罗机场(Heathrow Airport),需要在不同线路换乘不同地铁。结果整个行程耗费了很长时间,整个过程确实非常繁琐:首先在West Hampstead乘地铁到Westminster,然后换乘地铁到一个小站Barren Court,最后再转乘地铁才能到达西斯罗机场。幸好这位工作人员非常耐心,仔细说明了乘车线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抵达机场后,一切进展顺利。笔者随着大批同胞涌入中国国际航班。刚喘了口气,飞机便开始微微颤抖,引擎的轰鸣声逐渐增强,机身在跑道上加速。刹那间,它像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腾空而起,直上云霄。透过舷窗,落日的云层被镶上了一层金边,绚丽的彩云照亮了天际,显得格外壮观。英国伦敦,这座熟悉的城市,正渐渐离我远去,越来越小,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最终融入天边的暮色之中……

文献源自: 
学术网站:法律语言学研究 (http://www.flrchina.com)
微信公众号:法律语言学 (forensicling)
微信视频号:微明檐影

发布时间:2025/6/25


 

Back to: 法律语言学研究蔚铭文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