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蔚铭著《法律语言学研究》介绍

刘蔚铭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10月

 

[链接:PDF文档下载] 

[链接:本书获2007年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语言学学科二等奖]

本网页包含:版权信息-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 录-前言-后记-参考文献

刘蔚铭著《法律语言学研究》(西北政法学院重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一书已经由中国经济出版社于2003年10月正式出版发行。以下是此书的介绍:

名称:法律语言学研究
著者:刘蔚铭
出版发行:中国经济出版社
责任编辑:邓嫒嫒
封面设计:白长江
经销:全国各地新华书店
承印:北京市人民文学印刷厂
开本:32开 平装 页数:268
印刷:黑白 印数:3000
日期:2003年10月 第1版
书号:ISBN 7-5017-6081-0/F·4903
定价:19元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篇。第一篇以国外法律语言学为主要脉络,结合我国本土法律语言学研究,试图全方位及宏观地对国外和国内法律语言学进行对比研究。本编共有六章。第二篇从语音分析、语体分析、话语分析、语义分析和法庭口译来探讨和研究法律语言学。将语言学和法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作者简介

刘蔚铭,男,汉族,年生于西安,1983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87年至1988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外语系研修语言学与教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199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民商法专业,1983年至1985年在西安音乐学院外语教研室任教,1985年至今在西北政法学院法律外语系任教,现为该系副教授、系副主任及国际法律语言学家协会(IAFL)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语言学、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法,先后在《中国翻译》、《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西北大学学报》和匈牙利罗兰大学法学院国际刊物ANNALE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2篇,出版编著20部,创办个人学术网站:法律语言学研究

目 录

第一编 总 论

第1章 Forensic Linguistics的中文名称…………………………1

1.1 Forensic Linguistics学科创建回顾
1. 2 Forensic Linguistics — 法律语言学,还是司法语言学?
1. 3 Forensic Linguistics的文意分析
1.4 Forensic Linguistics的意图分析
1.5 结 语

第2章 法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3

2.1 法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2.1.1 “立法——司法语言两分说”和“三大板块说”
2.1.2 语言变异说和语言行为说
2.1.3 “三大领域说”
2.1.4 “语言——法律交叉关系说”
2.1.5 结语
2.2 法律语言学的研究内容
2.2.1 “立法——司法语言两分说”和“三大板块说”的研究内容
2.2.2 语言变异说和语言行为说的研究内容
2.2.3 “三大领域说”的研究内容
2.2.4 “语言——法律交叉关系说”的研究内容
2.2.5 边缘学科分类法与研究内容的界定
2.2.6 结 语

第3章 法律语言学的研究现状……………………………………………41

3.1 国外法律语言学的研究现状
3.1.1 法律语言学研究人员的构成
3.1.2 法律语言学的研究动态与重点
3.1.3 法律语言学学术期刊
3.2 国内法律语言学的研究现状
3.3 中外法律语言学研究的差异
3.4 国外法律语言学在中国

第4章 法律语言学教育…………………………………………………68

4.1 国外法律语言学教育
4.1.1 概况
4.1.2 课程设置
4.2 国内法律语言学教育
4.2.1 汉语界的法律语言学教育
4.2.2 法律英语教育
4.2.3 英语界的法律语言学教育
4.2.3 港澳台地区的法律语言学教育

第5章 法律语言学组织机构………………………………………………86

5.1 两大学术组织
5.1.1 国际法律语言学家协会(IAFL)
5.1.2 国际法律语音学协会(IAFP)
5.2 国外其他组织机构
5.2.1 法律翻译类机构
5.2.2 司法实践类机构
5.2.3 简明法律语言类机构
5.3 国内相关学术组织

第6章 法律语言学的研究方法………………………………………111

6.1 研究方法的选择
6.2 法律语言学的五大分析领域

第二编 本 论

第7章 语音分析…………………………………………………………117

7.1 研究概况与分类
7.2 讲话人识别
7. 2.1 讲话人识别中的专业术语和相互关系
7.2.2 讲话人识别的程序与方法
7.3 讲话人识别:专家对讲话人语音进行的识别
7.4 讲话人识别:非专家对讲话人语音进行的识别
7.5 其他类别的研究
7.5.1 口音识别
7.5.2 录音文本的生成
7.5.3 录音鉴定
7.5.4 录音修复、录音音质强化和商标的语音分析
7.6 关于声纹的研究
7.6.1 历史回顾
7.6.2 关于声纹的争论与调和

第8章 语体分析……………………………………………………………145

8.1 作者鉴定
8.1.1 医科学生过失杀人案和巨额酬金案
8.1.2 关于作者鉴别的研究
8.2 剽窃
8.3 笔迹分析
8. 3.1 法律语言学和笔迹分析
8. 3. 2 美国“炭疽信”恐怖事件和 中国假“炭疽信”恐怖案

第9章 话语分析……………………………………………………………163

9.1 嫌疑人陈述话语分析
9. 1.1 嫌疑人陈述概况
9. 1.2 话语分析例举
9.2 司法程序中的话语分析
9.2.1 录音会话分析
9.2.2 会话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9.2.3 会话分析中的语用分析

第10章 语义分析…………………………………………………………175

10.1 语义分析概说
10.2 语义分析的功能和面临的问题
10.3 Miranda的可理解性
10.4 给陪审团的指示
10.5 商标中的语义分析

第11章 法庭口译………………………………………………………192

11.1 法庭口译的缘起
11.2 法庭口译探微
11. 2.1 法庭口译人员资格考试
11. 2.2 法庭口译的语言特点及其他
11.3 法庭口译的困境
11.4 法庭口译案例分析:枪杀冤案

第12章 基础研究…………………………………………………………206

12.1 法律语言的模糊性
12.1.1 模糊法律语言的性质
12.1.2 模糊法律语言的成因
12.1.3 结语
12.2 “He”的双性含义与现实冲突
12.3 法律英语的专门术语
12.3.1 分类
12. 3.2 特点
12.4 关于两个法律术语的译名解析
12.5 美英法律文书中的Brief译名
12.5.1 美国法律文书中的Brief英文定义和中文译名
12.5.2 中文译名混乱探源
12.5.3 英国法律文书中的Brief英文定义与中文译名
12.6 solicitor 和barrister 中文译名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前 言

语言与法律的关系甚为密切。中外语言学界和法界不少学者与专家对此有不少精辟的名言警句,例如麦考密克的“法学其实不过是一门法律语言学。”(The law is simply a matter of linguistics);D.Mellinkoff 的“The law is a profession of words.”;曼斯斐尔德的“世界上的大多数纠纷都是由词语所引起的。”;澳大利亚法学会杂志上一篇文章的标题“法律语言学:意义与法律之间的桥梁”(Forensic Linguistics:the bridge between meaning and law);徐国栋的“欲治法学,必先治语言学。欲当罗马法学者,必先当语言学家。”以及刘仁文的“在法治进程中,法律语言建设要靠两方面的力量来完成。一是法学家们自身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要致力于语言修养的提高;二是语言学家们也不能不关心法律人所做的工作,将法律语言排除在他们的视野之外。”等等。学者与专家所言是高度的理论概括,是实践的提炼与总结。

Lawrence Solan 教授是在马萨诸塞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获取语言学博士学位的。随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又决定学习法律。当时,他征求过一些律师的意见。其中有些人认为:so much of the law is simply a matter of linguistics that the transition from thinking about linguistic theory to thinking about legal matters should be a natural one.事实证明,Solan 所具有的语言学背景给他带来其他律师所不能比拟的优势(Lawrence M.Solan,1993:10)。他的专著《法官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Judges)亦充分体现了语言与法律结合的优势。

Robert Rodman(2002:94-103)作为语言学家曾亲自参与了一起案件的诉讼。一名海地男子因贩卖可卡因被侦探发现而遭逮捕。指控的唯一证据是该侦探的证言。他证明,被告直接向他出售可卡因,并且有录音为证。辩护方声称录音上的声音不是被告的,然而,陪审团仍裁决被告有罪,并由法官判处他十二年监禁。上诉时,被告请Rodman 对录音做语音分析,以证实录音上的声音不是自己的。Rodman 在进行语音分析时,同时对原庭审录音和录音文本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原来,指控方在庭审时曾告知陪审团,被告过去为海地的美国军队做过口译,并以此认定被告就是语言学家。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语音系统的,特别是语音变化,那么语言学家对语音就有控制能力。虽然庭审中他讲的英语带有外国口音,但是,他完全有能力进行伪装,说出录音上记载的非洲式美国英语。对此,Rodman 认为,被告十八岁开始学习英语时,早已在年龄上超过了“关键期”,因此在讲英语时不可能不带外国口音,即使是语言学家亦是如此。所谓“语音变化”是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和被告伪装口音的能力和技巧根本没有一点关系。语言学家、口译人员和笔译人员的概念是有区别的。

我们知道,语言学家的任务是对各种语言现象进行客观的观察与分析,并做出解释。这并不意味着他具有说好多种语言的能力。对于口译人员来讲,他也没有讲话不带外国口音的特殊能力。所有这些要点在庭审中从未澄清,结果,缺乏语言学基本知识与对语言学基本概念的曲解对审判结果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案例说明,语言学对司法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语言与法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两者的结合是客观的必然结果。

国外法律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创建伊始就被介绍到我国,并且和我国本土的法律语言学在研究方法与内容上形成鲜明的风格差异。虽然两者在某些方面开始有了一点相互融合的迹象,但是两种类别的法律语言学在截然不同的法律文化背景下泾渭分明。我国本土的法律语言学研究,即汉语界的法律语言学研究,在方法与内容方面相比较而言较为传统,多侧重语言本身的研究。国外法律语言学研究多侧重司法实践中的语言研究。 

本书分为两编:

第一编

以国外法律语言学为主要脉络,结合我国本土法律语言学研究,试图全方位及宏观地对国外和国内法律语言学进行对比研究。

本编共有六章:

第一章对Forensic Linguistics 的中文名称做文意与意图探讨,旨在确定更为合理的学科名称;

第二章对中外法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进行探讨,旨在明晰中外法律语言学研究什么,在那些方面进行具体研究,两者有什么差异;

第三章对中外法律语言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对比研究,包括法律语言学研究人员的构成、研究动态与重点、学术期刊、中外法律语言学研究的差异以及国外法律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等内容。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外法律语言学各自的现状、特点与差异,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第四章对中外法律语言学教育进行对比研究,内容涉及到课程设置、汉语界的法律语言学教育、英语界的法律语言学教育、港澳台地区的法律语言学教育以及法律英语教育等内容。相关教育是一门学科赖以生存的基础。对教育的研究是另一层面的研究。目前法律语言学发展速度很快,相关教育的状况究竟怎么样亦是一个关注焦点。法律语言学教育应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没有组织的学术群体犹如群龙无首,一盘散沙。一门学科的学术组织就是一面大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主要对国外法律语言学各类组织机构进行研究,同时也对我国为数不多的相关组织机构进行探讨;

第六章主要对法律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同时也指出了法律语言学研究的五大分析领域,即语音、语体、话语、语义和双语方面的分析。 

第二编

主要围绕这五大分析领域进行研究。语音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识别录音中的讲话人是谁,而语体分析的目的则是断定可疑文本的作者是谁。前者的分析对象主要是语音,而后者的分析对象是语体。虽然语音和语体是完全不同的分析对象,但是两种分析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各自领域的分析找出涉案嫌疑人。话语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书面或口头语料的分析,断定嫌疑人、涉案人员、甚至执法或司法人员所言是否真实,是否有欺骗性,以及话语的真实意图或动机。语义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语义分析在司法实践中的功能或作用以及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法律语料的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和可读性(Readability)问题。语义分析在语言方面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通过语义分析,庭审、立法、执法等法务工作都可以从中受益。本编通过案例分析,共用四章,对法律语言学的语音、语体、话语和语义进行分析与研究。双语的内容很多,涉及面很广,故用一章仅对其中的重要内容“法庭口译”进行专门研究。 

法律语言学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法律语言学就是运用语言学原理分析涉及语言因素的具体案件或进行应用研究。它既抽象又具体,抽象是指,你必须有较强的语言学理论基础,具体的是,这些抽象原理要具体应用。原来法律语言学就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本编的语音分析、语体分析、话语分析、语义分析和法庭口译就是从狭义法律语言学角度来探讨法律语言学的。广义的法律语言学包括范围很广,只要和语言与法律有关的内容都在它的囊括之中。仅就基础研究而言,它本身涉及的范围亦很广,很难用一个章节或一本书将其全部包括。本书最后一章的标题是“基础研究”,其内容仅涉及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法律英语和法律翻译等方面的研究。目的是提一个醒,法律语言学研究海阔天空,除了狭义研究之外,它有充足的空间任你遨游。

刘蔚铭

2003年9月15日

西安·政法园

后 记

法律语言学是一门非常专业化的交叉型应用学科。研究法律语言学不仅需要兴趣,而且需要毅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将语言学和法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对法律语言学的研究兴趣由来已久,坚持十余年,应该说是有毅力了。这些年来,笔者始终在考虑一个问题,即法律纠纷的根源在于对语言的不同理解,那末怎样从语言学角度切入法律,使语言学和法律联姻,以解决对法律规范的理解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三方面的条件:第一是语言学理论,第二是法律知识,第三是语言学和法律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由此可见,涉足法律语言学研究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值得欣慰的是,面对这样的困难,笔者毕竟坚持了下来,并且专心此书著述,旨在抛砖引玉。此外,能有今天这样的机会,能在法律语言学研究领域做初步尝试,亦是在异常困难的客观条件下多年的思考、探索和积累的结果。可以说,在良好的条件下一夜之间就可以搞明白的事情,笔者往往要花一年的时间。不是笔者如此愚笨,而是当时信息沟通和资料获取渠道太有限了。

法律语言学的学科交叉性决定了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对它的研究要付出双倍的努力。由此联想,顿然感到自己目前的研究和本书的付梓竟是多方力量促使的结果。回首往事,发现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谢英国专家Bennett Shirley 和唐·Jane 两位女士。1987年,笔者在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外语系求学期间,是她们俩人教授笔者较为系统的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知识。这为日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其次,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培训中心法学系为笔者提供正规学习法律的机会。虽然笔者学习法律的环境很好,但是1996年在这里开始的学习使笔者在法律知识方面有了很大的升华。此外,这里名家云集,专家的个人魅力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复式的思维模式,都对笔者科研思路与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次,要感谢国外当今著名法律语言学家John Gibbons, Jeffrey P.Kaplan, Malcolm Coulthard 和Roger W.Shuy。当笔者意欲加入国际法律语言学家协会时,原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语言学系John Gibbons 和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语言学系Jeffrey P. Kaplan 教授均提供了热情的帮助。当笔者著述本书期间有问题咨询时,英国伯明翰大学英语系教授Malcolm Coulthard 及时回复提供信息。特别要感谢美国乔治城大学原语言学系主任Roger W.Shuy 教授。他毫无保留地向笔者提供了不少的论文以及其他信息。这些论文均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指导作用。可以说,上述国外法律语言学家的帮助使笔者接触到了国际法律语言学研究的主流,并有幸成为这个主流的一员,同时,开扩了眼界,懂得了语言学和法律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原来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搞明白的事情,现在一夜之间就可以搞明白了。

最后,要感谢西北政法学院法律外语系始终如一的鼓励与大力支持,使笔者充满信心地完成写作任务;要感谢西北政法学院科研处将本书列为院重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要感谢中国经济出版社和邓媛媛编辑的大力帮助,使本书能够保质保量地及时出版。照例,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刘淑颖副教授。是她默默地在承担繁重的家务和工作重担之余,帮助笔者处理了许多手头上的繁杂事务,使笔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写作。

写了上面这些话,作为本书的完结。

参考文献

  • Benmaman, Virginia. "Bilingual legal interpreter education" [J]. Forensic Linguistic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the Law. Volume 6. Number 1. 1999: 109—114.
  • Blake, Susan.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Legal Advice & Drafting [M]. Great Britain: Blackstone Press Limited. 1993. 
  • Braun, A.et al. "Is forensic speaker identification unethical-or can it be unethical notto do it?"[J]. Forensic Linguistic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the Law. Volume 5. Number 1. 1998:10—21. 
  • Brennan, C. B. Linguistics and the Law [Z]. 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 2001.
  • Broeders, A. P. A. "Forensic Speech and Audio Analysis Forensic Linguistics" [J]. 13th INTERPOL Forensic Science Symposium, Lyon, France, October 16-192001.
  • Broeders, A. P. A. et al. "Arranging a voice line-up in a foreign language" [J]. Forensic Linguistic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the Law. Volume 9. Number 1. 2002:104—112.
  • Charrow, Veda R & Erhardt, Myra K. Clear and Effective Legal Writing [M]. Boston and Toronto: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6.
  • Conley, J. M. & O'Barr, W. M. Just words: Law, Language and Power[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 Cotterill, J. "Reading the rights: a cautionary tale of comprehension and comprehensibility"[J]. Forensic Linguistic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the Law. Volume 7. Number 1. 2000: 4—24.
  • Crystal, D. & Davy, D. Investigating English Style [M]. Longman Group Ltd. 1969. 
  • Curzon, L. B. A Dictionary of Law [Z]. England: Macdonald and Evans. 1983.
  • Dumas, B. K. "US pattern jury instructions: problems and proposals" [J]. Forensic Linguistic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the Law. Volume 1. Number 7. 2000: 49—70.
  • Eades, D. "The Fields of Law and Language" [J]. Forensic Linguistic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the Law. Volume 5. Number 2. 1998: 215—223.
  • Everybody's Legal Dictionary [Z]. (www.nolo.com/lawcenter/dictionary/wordindex.cfm).
  • Examinee Handbook: Federal Court Interpreter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 for Spanish/English [Z].
  • Forensic Linguistics at Birmingham: Home Page [Z]. (web.bham.ac.uk/forensic/index. html.)
  • Forensic Linguistics Institute [Z]. (www.thetext.co.uk/info.html)
  • "Forensic linguistics: the bridge between meaning and law" (Summing Up) Law Society Journal (NSW, Australia). March 1995.p.82.
  • Foulkes, P. et al. "Telephone speaker recognition amongst members of a close social network" [J]. Forensic Linguistic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the Law. Volume 7. Number 2. 2000: 180—198.
  • Framer, Isabel. "Interpreter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The Alejandro Ramirez Case" [J]. Proteus. Volume IX. Nos.1 and 2-Winter-Spring. 2000.
  • French, P. "Mr Akbar's nearest ear versus the Lombard relex:a case study in forensic phonetics" [J]. Forensic Linguistic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the Law. Volume 5. Number 1. 1998: 58—68.
  • Garner, Bryan A. A Dictionary of Modern Legal Usage[Z].New York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 Gerald & Kathleen Hill. The Real Life Dictionary of the Law[Z]. General Publishing Group, Inc.(dictionary.law.com). 
  • Grant, T. "Identifying reliable, valid markers of authorship: Aresponse to Chaski" [J]. Forensic Linguistic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the Law. Volume 8. Number 1. 2001: 66—79.
  • Hale, Sandra. "Advocacy:The complexities of bilingual courtroom" [J]. Law Society Journal (NSW, Australia), July 2001. p.68.
  • Halfpenny, John P. Avoid “Obviousness: How to Defend against a Claim That Your Patent Is Invalid because Someone Else Thought of It First" [Z]. Klett Rooney Lieber & Schorling (www.klettrooney.com/newsroom).
  • IAFL Bibliography [Z]. (www.bham.ac.uk/IAFL/bib/ UKCAS-ES). 
  • IAFL Home Page [Z].(www.iafl.org).
  • Jacobson, C. Some Notes on Gender-Neutral Language.Purdue University (www.stetson.edu)
  • Jessen. M.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Forensic Phonetics, Moscow State Linguistic University,1–4 July 2002. Forensic Linguistic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the Law. Volume 9. Number 2. 2002: 251—256.
  • Jordan, Ann D. "Lost in the Translation: Two Legal Cultures, the Common Law Judiciary and the Basic Law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J].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ume 30. Number 2. 1997.
  • Mellinkoff, D. The Language of the Law [M]. Boston and Toronto: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0.
  • 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 of Law [Z]. Merriam-Webster's, Incorporated.1996.
  • Meuwly, D.  "Voice Analysis" [J]. Encyclopedia of Forensic Science, J. Siegel, P. Saukko, and G. Knupfer, Eds. London: Academic Press, 2000, pp.1413-1420.
  • Michael C. McDermott, Tom Owen, Frank M. McDermott, Ltd. VOICE IDENTIFICATION: The Aural/Spectrographic Method [J]. Owl Investigations, Inc.
  • Morris, Ruth. "The gum syndrome: predicaments in court interpreting" [J]. Forensic Linguistic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the Law. Volume 6. Number 1. 1999: 6—29.
  • Murry, M. Forensic linguist studies syntax as a signature [A]. ABCNEWS.com. 11/16/2002.
  • Nolan, F. "Speaker identification evidence: its forms, limitations, and roles" [J].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Law and Language: Prospect and Retrospect', December 12-152001, Levi (Finnish Lapland).
  • "Non-sexist Language and the Law". Law Society Journal (NSW, Australia). October 1995. p.30.
  • Osunsami, S. Voice Recognition: Can 'Hello' Cost You a Home If You're Black? [A]. ABCNEWS.com. 4/30/2003.
  • Reinsch, R. W. "An Ethical Dilemma: Fee Splitting with Foreign Lawyers." The International Lawyer, Vol. 33No. 3. 1999. 801—807.
  • Rodman, R. "Linguistics and the Law: how knowledge of, or ignorance of, elementary linguistics may affect the dispensing of justice" [J]. Forensic Linguistic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the Law. Volume 9. Number 1. 2002: 94—103.
  • Russell, S. 'Let me put it simply…’: the case for a standard translation of the police caution and its explanation"[J]. Forensic Linguistic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the Law. Volume 7. Number 1. 2000:26—48.
  • Saito, Katsuya and Sweeney, Rosemary. Assessment of Inventive Step or Obviousn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Japan [Z].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Law CASRIP(www.law.washington.edu/casrip).
  • Saussure, F. d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 Schiller, N.D. et al. "The ability of expert witnesses to identify voices:a comparison between trained and untrained listeners”[J]. Forensic Linguistic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the Law. Volume 5. Number 1. 1998: 1-9.
  • Shuy, R. W. et al. "Book Review on Thomas Grisso (1998) Instruments for Assessing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Miranda Rights”[J]. Forensic Linguistic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the Law. Volume 7. Number 1. 2000:131-136.
  • Shuy, R.W.“Discourse Analysis in the Legal Context” [A]. 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Oxford: Blackwell, 2001. pp.437-452.
  • Shuy, R. W. "Discourse to Coded Language in an Impeachment Hearing" [A]. Towards a Social Science of Language: Papers in Honor of William Labov.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7. pp.121-138.
  • Shuy, R. W. "Forensic Linguistics" [A]. The Handbook of Linguistics. Oxford: Blackwell, 2001. pp.683-691.
  • Shuy, R. W. "Language and the Law" [J]. Language Magazine. March 2002. pp.35-38.
  • Shuy, R. W. "Using a Linguist in Tape Cases" [A]. (Unpublished paper).
  • Shuy, R. W. "Using a Linguist in Money Laundering Trials" [J]. White Collar Crime 2001. Chicago: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pp.F19-F38.
  •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AFL[Z]. (classes.lls.edu/iafl/ iafl.html).
  • Solan, L. M. The Language of Judges [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Z]. Fourth Editi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 Tiersma, P.M. "The Problem of Jury Instructions"[A].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nual Meeting. San Francisco.February.2001.
  • Winkler, A. C. et al. Writing the research paper: A handbook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1979.
  • Yarmey, A. D. "Earwitness descriptions and speaker identification" [J]. Forensic Linguistic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the Law. Volume 8. Number 1. 2001: 114-122.
  • 彼得·特鲁基尔.《社会语言学:语言与社会导论》[M]. 谭志明、肖孝全翻译.李嘉祜审校.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 陈炯. "法律语言研究的几个问题"[J]《江南学院学报》2000(9): 37-40.
  • 陈炯、钱长源."关于法律语言学的几个问题"[J]《东吴法学》1999.
  • 陈忠诚.《法窗译话》[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 杜金榜. "从目前的研究看法律语言学学科体系的构建"[J]《现代外语》2000(1):100—107.
  • 菲尔迪南· 德·索绪尔.《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M]. 屠友祥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7.
  • 高榕、李舒.《美国商法浅谈》[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 葛洪义. "法律方法·法律思维·法律语言"[Z].《人民法院报》2002.10.22.
  •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法规译审和外事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汉英对照词语手册》[Z].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 
  • 郝铁川. "中国语言、思维与法律"[Z].《法制日报》2002.10.10. 
  • 胡志清. "司法语言学及司法语言学家的四大专家领域"[J].《当代语言学》2002(2):115-118. 
  • 华尔赓、孙懿华、周广然.《法律语言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 贾迎花. "也论法律语言学的学科定位"[J].《法治论丛》2003(1): 91-95.
  • 姜剑云. "关于推进法律语言学深入发展的思考"[J]《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9-12. 
  • 李明、周敬华.《双语词典编篡》[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 李振宇.《法律语言学初探》[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8.
  • 梁彗星.《民法解释学》[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 梁彗星.《民法总论》[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6.
  • 林书武. "一种法律语言学杂志创刊"[J].《国外语言学》. 1996(1):48.
  • 刘大生. "浅论立法语言规范化"[J].《人大研究》2000(11). 
  • 刘仁文. "法制进程中的语言建设"[Z].《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报道. 2002.
  • 刘素贞. "论法律语言学的学科定位"[J].《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48-52. 
  • 刘蔚铭. "法律语言学研究现状分析"[J].《现代情报》2002(12): 39.
  • 刘涌泉、乔毅.《应用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1.
  • 罗伯特·麦克拉姆等.《英语的故事》[M]. 秦秀白等译.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1.
  • 潘庆云.《跨世纪的中国法律语言》[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 庞继贤. "语言学在法律中的应用:司法语言学"[J].《外国语》1996(5):45-48.
  • 彭京宜. "法律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广西社会科学》2000(6):90-92.
  • 秦秀白. "论语言的模糊性和模糊的言语风格"[J].《外国语》1984(6).
  • 秦秀白.《英语简史》[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 
  • 孙懿华、周广然.《法律语言学》[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 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 王登霄.《知识产权法新论》[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 
  • 王逢鑫.《英语模糊语法》[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1.
  • 王宏林. “Civil Law”涵义探微——对“关于《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答客问”的有关意见表示异议[A].《比较法学的新方向——国际比较法学会议论文集》沈宗灵、王晨光编.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 张建申.《知识产权法新论》[M].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4.
  • 王 洁.《法律语言研究》[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 王宗炎.《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Z].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 吴伟平. "法律语言学:会议、机构与刊物"[J].《国外语言学》1994(2):44-48. 
  • 吴伟平.《语言与法律——司法领域的语言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 徐国栋. "法学与语言学"[J].《法律英语世界》(2).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9.
  • 蕈鸿怀. "试谈谈Forensic Linguistics"[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99-105. 
  • 杨 彤.《中国法制社会心理研究》[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
  • 余致纯.《法律语言学》[M].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 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教程》[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3.
  • 祝畹谨.《社会语言学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本书的购买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 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查询购买。大型新华书店或正规的书店可能会有销售。
  • 登陆中国经济出版社网站邮购。请点击:《法律语言学研究》
  • 登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网上书店查询邮购:请点击:《法律语言学研究》
  • 登陆中国图书网总站购买:请点击:《法律语言学研究》
  • 中国图书网: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国图信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登录上海书城查询购买。请点击: 《法律语言学研究》
  • 登陆厦门市新华书店购买。请点击:《法律语言学研究》
  • 蔚蓝网络书店-网上书店。邮购地址:北京市海淀图书城西大街64号 蔚蓝书店收 邮编:100080
  • 轩林图书网: 上海市邯郸路 146号复旦科技园创业楼409室
  • 金桥信息:金桥书城
  • 网上购书挺方便的。本人经常这样买书,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曾在“上海书城”购买过图书。厦门新华书店还打折,一本14.44元。购买程序:注册、查询书名、阅读购买须知、发送信息。一般情况可以收到回复的e-mail。如果没有收到,可打电话联系,说明情况,一定会买到的。
  • 如果出现意外没有买到或愿意向作者购买,可以先向作者发E-Mail说明情况,由作者帮助购买。

目前购买收藏本书的大学图书馆(不完全统计)

  • 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New Books &AV Items //Social Science (社會科學):

  • 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存书目录、书目介绍
  • 中国国家图书馆:
    • 中文及特藏文 -馆藏信息
      法律语言学研究[专著] /刘蔚铭著.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268页;21cm.--
      7-5017-6081-0:CNY19.00
      2004\D90\lwm\中文图书阅览室
      2004\D90\lwm\中文图书第二外借库
      2004\D90\lwm\中文图书第一外借库
      2004\D90\lwm\分馆中文图书借阅室
      2004\D90\86\中文图书基藏库\中文基藏7层南
      2004\D90\86\书刊保存本库\书刊保存本13层
      中文基藏阅/2004\D90\86/中文图书基藏库/中文基藏 7层南/3096319227
  • 北京大学图书馆:D90-055/5
  • 清华大学图书馆:D90-055 L684、中文社科新书2004年03月
  • 复旦大学图书馆(法学系):14 法律语言学研究D90-055 /L75法律系
  • 南京大学图书馆信息查询系统:D90-055/H9
  • 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D 政治、法律//D90-05/L684
  •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图书馆
  • 新疆财经学院图书馆:《新书通报》----2003年12月15日入库、D90-055/L684
  • 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政治、法律,D90-055/200310,7-5017-6081-0,2册
  • 广州电大图书馆:新书通报、2004-03-23、政治、法律、D90-055/L684
  • 嘉兴学院图书馆:政治、法律,D90-055/1,7-5017-6081-0,3册
  • 陕西省图书馆(登录可以检索到)
  • 江苏知识书店
  • 深圳大学图书馆:D90-055
  • 绍兴文理学院图书馆:D90-055/1

Back to: 法律语言学研究未名文斋